永續in Power 社會創新大賞
【永續,不該事件有門檻的事】
台灣CSR發展呈現M型化。大企業緊跟國際永續趨勢,但許多中小企業仍不太有CSR觀念,因為編製CSR報告書與永續議題認證動輒百萬元,成為小企業的永續「門檻」。該怎麼辦?
CSR在台灣的推動,自2014年金管會正式強制上市(櫃)特定公司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後,真正帶動企業開始具體落實CSR。一轉眼,經過4年的發展,企業在永續經營的表現逐漸呈現M型化的趨勢。大型企業緊跟國際永續趨勢發展,近年在道瓊永續指數的表現上日趨亮眼;但除了少數的標竿企業外,將永續策略結合企業本業核心能力者,或是將永續策略作為核心經營策略者仍是少數,在廣大的中小企業主中,不太具備CSR觀念者仍所在多有,更遑論能對企業永續能有所作為。
探究其因,一方面是社會上仍存在著CSR就是企業捐款、慈善或環保行為的迷思,二方面則是當前企業於CSR報告書的編製與永續專門議題的認證均所費不貲,動輒百萬元的經費,費時費力,無形中成為不少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門檻」。
大型企業領航,中小企業接棒時刻來臨
CSR近年在國內大型企業的推動上逐漸具有成效,並已從量的成長進入到質的提升,下一步應當更往驅動「供應鏈」業者的方向推進,發揮其火車頭角色,讓中小企業跟上國際永續趨勢的腳步發展。
過去,各產業因為上下游資訊不對稱,衍生出食安、工安、企業舞弊等事件,現今不少重要的國際永續組織在推動目標上,都不再僅限於大型企業本身,而是更包含其供應鏈業者的表現。例如:RE100:100%使用再生能源企業聯盟,要求加入的企業成員必須其「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且應經第三方單位認證。又如SBT聯盟:科學基礎減碳目標聯盟,號召企業承諾採行以科學為基礎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且其承諾的範圍可能包括「供應鏈」的減量管理。
除了國際永續聯盟的壓力,國內目前對上市櫃企業所進行「公司治理評鑑」的評鑑指標以及「上市上櫃企業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規範中,均有對供應鏈管理與資訊揭露的要求。中小企業即使不須編製CSR報告書,亦必須遵循相關的永續經營方針。
新科技幫助,小資源也可以做大CSR
近來,AI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科技也開始導入永續領域,在台灣已有不少新創企業開始提供永續報告書的資料庫平台,協助企業快速找到永續績效高的投資標的,或是運用AI數據分析幫助企業更容易進行永續決策。另外,也有以區塊鏈技術協助企業更有效紀錄減碳資料、做有公信力的計算。
甚至還有以AI人工智慧來撰寫永續報告書的工具,讓永續資訊的揭露,大幅降低3成的成本與5成的作業時間。有了這些新科技的輔助,致使企業即便僅有少許的資源,也能邁出永續發展的第一步,將資源更集中於創造最大效益的永續活動、永續管理,用小資源做大永續績效。
由下而上,注入永續DNA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顯示,台灣中小企業總數高達97.7%,其就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數78.44%,雙雙創下近年的新高紀錄。唯有中小企業也開始導入永續發展思維,讓員工全體一同參與之時,台灣社會才能對永續議題真正「有感」,朝向低碳社會、永續社會更進一步。
資料來源:CSR@天下朱竹元董事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