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永續in Power 社會創新大賞

【美好的互助社群平台 讓媽媽隨時找得到方便、信賴的支援-創女力股份有限公司】

「小村子(mama team up)」是一個美好的互助社群平台--讓媽媽隨時找得到方便、信賴的支援,讓我們當媽媽的路上,不孤單!

我們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環境優雅、書香滿溢、喝著清甜的茶水、聽一聽前行者對於教育的思索、聊一聊我們的焦慮困惑、彼此給予鼓勵與支持,獲得溫暖、重賦力量、不斷成長、解開教育的迷思、啟迪人生智慧。


“媽媽”—無論你的生活經歷著什麼,這裡始終敞開胸懷接納你。你的喜悅與悲傷,你的探索與遺憾都值得被看見、都值得被傾聽。


我們渴望有這樣一個地方—環境優雅、書香滿溢、喝著清甜的茶水、聽一聽前行者對於教育的思索、聊一聊我們的焦慮困惑、彼此給予鼓勵與支持,獲得溫暖、重賦力量、不斷成長、解開教育的迷思、啟迪人生智慧。

“媽媽”—無論你的生活經歷著什麼,這裡始終敞開胸懷接納你。你的喜悅與悲傷,你的探索與遺憾都值得被看見、都值得被傾聽。

【小村子Mama team up】以O2O (on-line to off-line)

方式,連結每個媽媽”孤島”,成為”群島”,打造網路世代的新村子生活: 互助共享共好,因為“養小孩需要一個村子的力量”! 這裡同時也是媽媽心靈成長、培養其他專長興趣的育成中心、是媽媽展現專長的舞台。媽媽教導媽媽,媽媽服務媽媽,媽媽幫助媽媽,與就業市場不脫鉤,同時也能安心照顧陪伴孩子成長。

過去三年,小村子讓媽媽們在育兒中有喘息、拓展生活圈,更重要的是降低憂鬱指數。近兩年我們提倡媽媽育兒也育己,同時開創媽媽友善的職涯,參與勞動部婦出江湖計畫,耕耘企業連結、專業培訓、協助媽媽在家庭與身心的安頓。

根據調查,台灣在2021年是全球人力短缺最嚴重的國家,但於此同時,我們有超過50萬個30-50歲正值生產力的女性,擁有大專、碩博士學歷,卻沒有工作。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都因為結婚生子、因育兒照顧家庭而離開職場。主計處調查,約53%的媽媽生育後離開職場,其中21%會返回職場,平均花費6-7年。也就是說,當孩子上了小學,媽媽才終於能二度就業。根據2018年得人資源整合公司在全台大調查,80%的媽媽想要重回職場,主要因為想自我實現、做有意義的事、經濟自主,但回不去的主因主要還是需擔負育兒照顧責任,接送小孩沒有後援,其次是擔心自己的專業能力、沒有信心。


媽媽們中斷職涯的原因是家庭需求,尤其是單親家庭、偽單親家庭、孩子有特殊狀況、長輩照料等,她們其實很需要穩定工作來安定經濟。若是工作可以有更多類型:量跟薪水都少一點的工作、上下班時間彈性的工作、可部分時間在家的工作,很多在職的人就不用中斷職涯,不在職的人也才回得去職場。

2020台灣白皮書》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的章節也以強有力的理由,說明提升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應成為台灣全國勞工政策與計畫的關鍵議題。無論從人才供給面、企業需求面來看,女性重回職場都有其發展空間。不同於往日二度就業婦女給人「低學歷、低技能、低承諾」的刻板印象,這些具備高學歷、多年工作經驗的女性們,並非僅僅尋求一份可以賺得溫飽的收入,而是下一段能夠發揮專業,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涯。

然而,如何找到這群女性、如何協助她們重回職場,讓她們在中年前後期發揮所長實現自我,讓她們在擔負家庭照顧時,職涯仍有平等機會發展與選擇,是我們面對的困難挑戰。

亞洲幾個國家—日本、南韓、新加坡幾乎也有相同的問題亞洲各國如何因應勞力短缺促進女性再就業呢?面對勞動力短缺,鼓勵女性再就業的議題,日本、南韓直接政策立法,並有專屬的婦女職業中心,專門解決女性職場困境、促進婦女就業。而新加坡提倡夫妻共享家庭責任,讓爸爸多負擔一點育兒工作,並搭配婦女職訓。


台灣的二度就業婦女列在”特定對象就業” 11大類其中,沒有獨立的機構,從飛雁到鳳凰計劃,主要針對創業資源協助,從2008-2013主推是我們參與其中。雖然是一大進步,但我們發現4天的工作坊無法協助大部分媽媽重回職各式各樣育兒津貼,直到2018年婦出江湖計畫開始注意到高資歷女性重回職場,也是我們參與其中。雖然是一大進步,但我們發現4天的工作坊無法協助大部分媽媽重回職場


小村子所設計的「亞洲女性重回職場育成中心」,我們用過來人的經驗、揉合他山之石、三年來的洞見與小規模實驗,發展出一套模式---跳脫窘迫的補助及專長培育手段,有效辨識並排除冰山下盲點的干擾,以和職場低度連結、獲得家庭支持及壯大自信心作為育成核心,並開創新職種,支持有心重回職場的女性,陪伴其踏出重返職場的第一哩路。

1.SDGs:擔負家庭照顧時,讓女性職涯仍有平等機會發展與選擇。

2.社會創新 :辨識並排除冰山下盲點的干擾,開創新的職涯發展。

3.提案特色:和職場低度連結、家庭支持、自信心作為育成核心。

4.永續模式:連結資源、複製模式,拓展女性重回職場機會



第一步我們仿效急診檢傷分類系統、透過各種專業手段包含諮商一對一陪談、職能測試、療心卡牌及科技紫微等方法,找出每個女性真正無法重回職場的結。透過「大破大立-造舟工作坊」把結打開、逐步給予支援,使其能夠承接工作任務。



隨後小村子提供多項重回職場學員們所熟悉的內容,也有現場與遠距的工作,都很適合作為任務。包括:親子活動、PlayGroup、團購、企業家庭日、專長培訓課程、女性講座與工作坊、活動課程紀錄與拍攝、社群經營、文案、美編…等。都適合分成小項任務讓學員完成,而這樣的培訓方式也切合勞動部—就業服務中心的「職場學習再適應」計畫。從我們自己做起,先累積這樣的聘僱經驗,再將經驗分享給其他企業、邀請企業提供可訓練即戰力的工作任務,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任務式培訓,企業找到可用之人、學員也接續職涯,找到好的工作。從工作心態調整到信心建立、克服困難、經濟自主,從任務式培訓法中手把手陪伴女性重回職場。

過程中學員也可依個人專長及興趣,選擇不同的專業技能課程,包含:個人理財、溝通力、職涯設計、心理諮商、社群經營、電商團購以及行動美容等,重新掌握自己「回歸舞台」的地圖。

「亞洲女性重回職場育成中心」跳脫窘迫的補助及專長培育手段,有效辨識並排除冰山下盲點的干擾,以和職場低度連結、獲得家庭支持及壯大自信心作為育成核心,並開創新職種,讓女性各個生涯階段都保有平等機會去發展與選擇職涯。」

女性重回職場的議題牽涉面向包括企業態度、人資的職務設計、政府政策和法規、女性個人的條件、社會氛圍與觀感,因此需要眾多組織彼此支援協助,才能讓整個育成中心的計畫更加完備與可行。以小村子作為起點連結資源、誠摯邀請來自產官學各方專業顧問,協助完善實際運行的機制;樂見各大企業將「亞洲女性重回職場育成中心」的成功模式引入年度CSR/HR重點專案中;更歡迎跨域社會企業/非營利單位成為我們異業合作夥伴、帶來更多精彩絢麗火花!望眾志成城,一起拓展女性重回職場的機會。



bottom of page